李舫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2020-2021年度)

作者: 时间:2022-03-28 点击数:

一、团队建设任务推进情况

本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认真学习《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按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国特色高水平畜牧兽医专业群、省高水平动物医学专业群建设为契机,积极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重要支撑作用,不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骨干教师培育、教育教学改革、教科研活动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任务推进过程中,我们成立了组织制度与运行保障、师德师风建设与课程思政研究、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研究与协同研修、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八个任务推进小组,每个小组3-6个成员,由省级或校级名师担任组长,除了师德师风建设、课程建设等全体成员参与的建设任务外,每个成员至少承担3-4项建设任务,在学习中建设,在建设中提升,在提升中育人,在提升中服务。

二、取得成效

1.强化了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

学院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列入了学校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监督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并为工作室配备了专门的工作场所,制定了明确的推进计划、制度、措施,提供了必要的人事、经费保障等,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工作室制定了《李舫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职责划分明确,奖惩分明;制定了成员准入与退出机制、成果管理与应用、工作室考核、档案材料管理、经费使用规范等相关制度,保障了工作室效能的更好发挥。

2.创新工作室机制,提高了工作室影响力。

根据学院事业发展和工作室目标,制定了工作室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合理定位,思路清晰,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工作室成员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设定阶段性目标,并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积极开展研修活动,进行沟通交流或集中学习,相互听课评课并作记录,工作室获批至今共开展研修活动70余次;建立工作室校园网站,网站内容丰富、成果分享,动态反映建设成果,实现工作室的有效宣传;建设成果在省级各类媒体报道6次,提高了工作室的影响力。创新了工作室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工作室优势,特别是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优秀骨干教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强化协同研修与创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多措并举,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按照四个“引领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高尚,淡泊名利,为人师表,通过名师示范引领,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队伍。三年来,培养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人次、省级荣誉称号18人次,市级荣誉4人次,校级荣誉10人次。

4.以职教名师为引领,打造了一批高水平教师团队,培育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深入实施“丰羽、展翅、腾飞”教师培育三大工程,校企协作、多措并举,打造德技双馨、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六个一”工程,培养了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6名;实施骨干教师培养“五个一”工程,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工作室中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培育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5名;获批省级国家级团队3个。培养了现代农牧行业技能大师、岗位专家8名。(见表3)

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开展师资培训200余人次。提升师生信息化水平、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指导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教师和学生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大赛省级以上获奖7项,团队成员获优秀指导教师13人次,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获奖16人次。(见表4)

5.坚持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

李舫教授作为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负责人,对接现代畜牧业发展新的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带领团队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

不断完善动物医学等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机制。完善专业群三个专业贯通培养机制,组织教师开展中高职教师团队研修和技艺技能传授活动8次。主持(参与)省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个。

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学习国家级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制定动物医学专业群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建设了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 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

校企共建、共享优质的教学、培训资源,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吸纳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校企共建动物医学专业群教学和培训资源。优化国家级动物检疫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设国家级畜禽智能化养殖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设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发课程5门;建设理实一体化教材5本、教案3套、课件和视频资源1000个以上,其中李舫教授主编的《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第三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获2020年度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

6.坚持三个面向,合力搭建教科研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

面向围绕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和行业企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校企合力共建教学科研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成省级教科研平台9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见表3);主持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项、发表研究论文2篇,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22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11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

7.坚持全方位服务,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发挥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等优势,积极开展校际、校企协作,面向国家级龙头企业以及中小微农牧企业和基层从业人员开展生物安全防控、畜禽养殖水线消毒、空舍期消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现场技术培训1万余人,线上培训10万余人。

三、典型经验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必须加强学习,理清思路做好整体设计,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级名师在的示范引领作用。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带好小组长这支队伍,每个小组长带好自己的小团队。构建“名师引领、平台支撑、项目驱动”的团队建设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完成,为现代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的支撑。

四、经费保障

山东省教育厅拨付资助经费共10万元,学院为名师工作室项目设有专项配套经费,财务实行专项核算,活动经费纳入学院年度财务预算并单独列账,专款专用,确保工作室顺利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科研项目研究和课程资源建设等。

五、问题和原因分析

1.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与中高职教师、企业等现场交流、服务指导的次数没达到预期的次数。线上培训次数增多,线下培训次数减少,对培训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2.对名师工作室的宣传力度不够大,网站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典型的经验和做法没有及时总结进行宣传。

六、对策和意见建议

1.克服疫情影响,适时调整计划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广泛开展线上交流和培训,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同时根据疫情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挥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等优势,积极开展校际、校企协作,面向龙头企业、中小微农牧企业和基层从业人员开展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

2.加快工作室网站建设,丰富网站内容丰富,及时进行成果分享,动态反映建设成果;同时积极利用省级以上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真正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版权所有 © 2004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地址:潍坊市胜利东街88号(261061)  

鲁ICP备05019624号-6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807号